苗族翻鼓节-尊龙凯时旗舰厅

尊龙凯时旗舰厅首页> 乡土文化> 详情
苗族翻鼓节
2022年04月19日 来源:丹寨县委宣传部 | 作者:

    苗族翻鼓节,现流传于丹寨县南皋乡全境,兴仁镇的龙坡、翻仰、翻杠、排佐以及凯里市舟溪镇的情郎等苗族村寨,是这一地区春天“动土”做农活前最为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  


    苗族翻鼓节是由苗族古代13年一祭的祭祖节演变而来。过节时间为农历二月的头一个亥日。内容为祭鼓、宴亲友、跳鼓舞、斗牛、斗鸟、唱情歌等,时间3天。节日期间,本地和临近的乡及凯里市、麻江县的男女青年聚集一堂,约有2万余众,共同庆贺这一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  


    过节的第一天早晨,在堂屋举行祭鼓仪式:鼓头身穿花缎长衫,头戴无叶的竹篾骨架斗笠,率众人敬立于鼓前,鼓头念祭祷词,烧香纸酹酒掐食祭木鼓(即祖宗),鼓头口含酒喷洒木鼓三次,然后用鼓棒敲鼓数下,仪式结束。下午约3时出鼓:把木鼓抬到寨脚河沙坝的踩鼓场架起,鼓头口含酒喷于木鼓上,鼓手敲响木鼓,踩鼓开始。先由本寨的男女青年跳,成形后外寨子的男女青年再加入,舞蹈队形为圆圈,舞者多时还围成数层圆圈,直跳到天黑,才收鼓回家。  


    第三天,青年男女们在村寨附近成群结队地“闹冲”对唱情歌,用最原始最古老的方式进行谈情说爱。  


    苗族翻鼓节,是进入农忙前唯一的盛大活动,是本地苗族内部和各族人民大联欢的盛大节日,民族盛装展示,谈情说爱、亲情友谊,人们尽情欢乐。节后这一地区村寨禁止吹芦笙娱乐,让人们专心搞生产。  


    苗族翻鼓节是古老的民族传统节日,无论过去或现在,对苗族历史社会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它具有以下6个特征。  


    1、民族性特征。苗族翻鼓节,主要流传在丹寨县境内。在区域内同时居住着汉、苗、水、侗、壮、布依、彝等18个民族;在这些民族之间,生活上相互依赖,物资上互通有无,文化上互相影响,但唯有苗族过苗族翻鼓节。  


    2、地域性特征。苗族翻鼓节以南皋乡清江村为主,流传在南皋乡境内以及兴仁镇的部分苗族村寨,这一地区苗语称为“嘎闹勾”意为苗族的勾支系,又因妇女穿的裙子长短适中,故称为“中短裙苗族”地区。  


    3、时间性特征。苗族翻鼓节,时间为农历2月的第一个亥日,即开春“动土”干农活前。  


    4、历史性特征。据苗族古歌“耶岛别兴”章节中记述:人类的始祖“在‘耶岛别兴’这地方举行过隆重的鼓社祭活动,跳的是有九庹长,七抱粗的木鼓;并在此地将鼓分开;水、侗、壮、布依、彝等人分得鼓后,在划船过河途中漂失了,只有苗人的;分鼓时,汉人忙做生意,来迟了,只分得榫头制成的腰鼓的记述与传说。  


    5、传统性特征。据史料记载:现生活在黔东南和丹寨县这一地区的苗族,最早是由江淮流域,洞庭湖一带跋山涉水迁徙而来。他们在迁徙途中,难免遇到水、旱灾害,瘟疫病死等诸多情况,为了避免这些天灾人祸的发生,求得人人平安,他们唯有祈求于神灵和祖先保佑。所以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吃鼓藏”为企盼。因此,当地自古流传有“木鼓响一下,笼罩寨子的瘴气散了;木鼓响两下,草木上的害虫都掉下来死了;木鼓响三下,把老虎精震得到处躲,病倒在床上的人们都好了;木鼓声中,祥云飘绕,祖公从天上下来,人们多高兴啊!”等说法。这种活动已由上千年的历史沿袭至今,因此,节日具有传统性特征。  


    6、风俗性特征。苗族翻鼓节内容为当年开春 “动土”干农活前举行的祭祖仪式,节后,当地禁止吹芦笙娱乐,连笙管也要用棉花团塞住,以防风吹自鸣,所以节日具有明显的风俗性特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