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岁尾,书友杨孝松先生新著《〈书谱〉注释、译文和评析》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面世。孝松邀我在其新著发行座谈会上作个点评,我欣然应允,赶忙草草通览了一遍,不成想大有收获,尤其感佩作者勤奋的求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宏阔的书论视野和辩证的思维方式。
避易就难 别出新天
给《书谱》这样的古代书法理论经典作评注,可不是件容易事,虽然有一些前贤的成果可作参考,比如启功的《孙过庭书谱考》、朱建新的《孙过庭书谱笺证》、马永强的《书谱译注》等,但是你得有所超越才行啊,也就是说你的评注不仅要符合《书谱》原文要义,又要呈独创见解,这就难了。
本书作者的作注没有取巧就易,而是迎难而上,较之他本更加细致全面,对有些普通读者或书法初学者较为费解的语句内容还作出延伸解释,标有出处和参考,翻译原文更力求精准而又符合当代人阅读习惯,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我更欣赏的是他的“评析”。孝松舍简就繁,就每段原文进行分析评论,引申前贤之论,结合时代立论,均可独立成文,这独具价值的个人著述,是本书的知识产权价值所在。
比如在评析孙过庭“扬羲抑献”论述时,作者指出这是孙过庭“违心之论”,并分析其时代背景和论述之弊,最后明确告诫当代人应取的态度:“这样违心之论是《书谱》之弊,我们应当客观慎重,我们研究《书谱》权且不论这些,关键在《书谱》本身的草书之美,以及《书谱》所传达给我们的书学思想。”
《书谱》的理论逻辑十分严密,孝松评注亦严格遵循原书逻辑分篇注释和评论,前言部分总论《书谱》一书的基本价值、核心要义和主要观点,包括《书谱》草书艺术价值,后面围绕原书逻辑篇章分别评析,并在每一篇章后作一小结,体系完备,不仅限于原书之论,而是从中引出思考并给出结论。如在评析孙过庭引论王羲之“吾书比之钟张……未必谢之”的那段话,引申出草书的发展史,论述思路开阔而纵深,夹叙夹议地引出自己立足当代、着眼书法史而得出的三点思考,最终点明中国书法“是书法家心灵与人类原始精神的交融,它的终极意义在于其思想价值”,这其实回应了当代一些书法大佬的书法可以脱离文意而存在的“新论”。
引论丰富 视野宏阔
此书的一大特点是引证极为丰富,几乎涵盖整个中国书法理论史,可见作者编纂过程的艰辛付出,若无对中国书法理论发展脉络的总体把握,若无对中国传统书论精髓的深刻领悟,很难做到。引证内容包括古今书法论、中外艺术论,书法史乃至人文史上的典故,或正或反,或褒或贬,或繁或简,在几种论点的比较中自然援证,目的是更好地佐证《书谱》的理论观点和作者的思想认识。
仅举一例,如在第一篇“发展论”中论及草书,则着眼整个草书发展流变,引证内容广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赵壹《非草书》,以及汉末之蔡邕、崔瑗,晋之卫恒、王羲之,南朝齐梁之王僧虔、陶弘景、庾肩吾,唐人张怀瓘、窦臮,宋人欧阳修、李之仪,清人刘熙载等,甚至引述了《论语》《史记》《后汉书》中相关内容,可谓旁征博引,最后亮明作者对当下草书创作的观点:“衡量一种不同于传统的书法艺术样式,其价值在于是否具有现实的以人为本的精神、观念、情感表达,要以大众欣赏为衡量标准,实际上,古往今来,草书艺术始终是大众所追求的。只有大众所欣赏,才是新时代的创新之变”。
其中正反相较的一段如:“东汉存世的草书论文只有两篇,有趣的是,这两篇文章的观点正好相反,崔瑗的《草书势》是赞辞,赵壹的《非草书》是非议。”然后分别引出两人的论述,即崔瑗从实用和审美发展的层面论述草书发展的必然,赵壹则称草书“盖伎艺之细者”,奉劝世人不可因小失大而迷恋草书,并从对比中得出早已为历史所证明的结论:“赵壹的《非草书》是那个时代的印记,出于以古为正、守护传统的初衷,而乖离时势,终未能阻挡草书的发展兴盛。”从而让人们认识到草书发展的必然性。这些论述也已跳出具体的段落观点评析,而从诸多举证中论述作者关于当代草书创作的观点,属于典型的为我所用、借题开篇。
突出主旨 辩证评析
此著对《书谱》原文可谓字有注,句有译,段有评,通篇评注照顾得相当全面,同时又紧扣要义,突出主旨,在评析时不求面面俱到。他在前言里就对《书谱》的突出特点、核心要义加以点题和综论,指出《书谱》“是一部较之于六朝及初唐前期的书论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书法艺术”“它不仅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部草书杰作,还是一部前所未有的书法理论巨著。”“《书谱》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为主旨。”“《书谱》探讨的中心就是如何学习掌握书法这门艺术的问题”,并就其主要论点展开论述,集中阐述了孙过庭《书谱》中心手双畅,书如其人,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人书俱老,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等五个主要观点。
《书谱》原文闪耀着朴素的辩证法之光,如关于书写过程和书法审美的“五乖五合”论,关于学书三个阶段的“平正、险绝、平正”论,以及关于骨力与遒丽、劲速与淹留、浓与枯等对立方面融合相济、各法相通、各有所长、贵在通会等论述,融合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道家、儒家哲学思想。孝松作为一名当代书法理论研究者、一名共产党员唯物论者,无疑站在了时代高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评判武器展开对《书谱》的评析,去其糟粕,扬其精华,更借古开今,为时代立论。
孝松对原书中那些辩证论述充分肯定和延展,其佐证的部分都是选取古今典论中的科学论述,舍去神造玄奥之说:“汉字的起源未必在于仓颉一人,中国最早的字是众多古人通过模仿事物的形状而创造的。汉字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对文化传承、社会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就将汉字产生和书法发展归结为社会实践决定意识形态这一唯物主义范畴。他严肃批评了当代一些所谓的书法:“在当今书法界,却有很多人不尊重客观规律,借‘艺术是主观的’之名,‘创作’出很多令人疑惑的‘作品’,一些所谓的‘书法家’在宣纸上大吼大叫,胡乱涂抹一气,便称之为‘书法艺术’”。
借孙过庭观点,作者进一步指出:“真正被历史所记得的作品,无一不是书法家经过多年的苦练,做到笔法精熟后,(情感)自然而然流露于笔锋的”,实际上他是运用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辩证观,告诫当今书者,书法创作不可投机取巧,书法批评也不能故弄玄虚,存在决定意识,量变促成质变。他针对当今丑书、怪书、吼书、乱书现象而评析继承与创新时论道:“书法可新,但怪不得。书法没有古的质朴之风,没有对古的继承,就会出现虚夸,就没有根基,但如果不懂得会通今天文化政策和今人的审美取向,也就没有今天的书法。”“书法是随时代而发展的,书法与时代的关系首先表现在时代所决定的书写字体、书写工具、书写材料、书写方式和书写功能上”,因而“任何人都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继承他人,若王献之在完全继承王羲之衣钵时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二王’双峰并峙为历史上父子书家。”这些观点自《书谱》引出,由传统审美生发,从哲学高度立论,于时代方位作结,有一定的思辨高度。
文风朴实 力戒空泛
中国历代书论正如宋代米芾所言,都好“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又“遣词求工,去法逾远”,往往抽象玄奥,让人难以理解,《书谱》仍未能跳出这一藩篱。即便当代许多书论和书评,亦好故弄玄虚,不着边际,读之让人如坠云雾。孝松此书语言朴素,语义明朗,许多表述都是大白话,读来简明易懂。仅举一例:即204页关于练习书法的一段话:“书法需要悟道,悟结构之道,悟笔法之道,悟章法之道,一个字要反复地写,认真地思,写上一百次、一千次,甚至更多次数,边练边想,边写边比较,边写边悟。
练习书法,就是临帖,临帖就是在与古人对话和交流。功夫到了,时间长了,水到渠成,这就是功到自然成。书法虽然是瞬间艺术,却靠一生功夫。”这段话很容易读,也很好理解,全书也大致如此这般的语言表达。尤其评析部分,往往以关照分析纠偏当代书法为旨归,这就有了现实意义,而非泛泛空谈。
本书是一部内容丰富、引证翔实、表述浅显、逻辑严密、见解独到的辅佐性、知识性、思辨性都较强的评注之书,闪耀思辨之光,读之引人入胜,对于读懂悟透《书谱》一书无疑有很大帮助。
【编辑:姬子璇】